2009年5月2日星期六

唐老师何以说服山民放蛇归山



这是一个教师说服卖蛇山民放蛇归山的真实故事:
一天,川黔交界的打通镇,下午2时许,一个山民扛着根木棒,上面捆着一条5尺来长、啤酒杯粗、大约3.5公斤重的特大花蛇走进镇里。黄色的蛇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立即引起过路行人的注意,纷纷围了上来。“哇!这是蟒还是蛇?蛇有这么大吗?听说蛇肉比鸡肉香,买去饱饱口福,多少钱?……”
“少了40元不卖。”山民对一些讲价钱的过路行人说。
这时,松藻矿务局的唐老师路过这里,他见此便挤进人群对山民说道:
“老哥,我看还是把蛇放回山里吧。蛇是老鼠的天敌,有益于人类,象这样大的蛇一年少说也要吃掉200多只老鼠。一只老鼠一年至少要毁掉20斤粮食,现在你卖了它最多能得40元钱,但后果却会因鼠害而少收数千斤粮食。这个账划算吗?目前,正是蛇繁殖的高峰时期,一只雌蛇和雄蛇交配后,每年可产30几颗卵,每个孵化出来就是数千条蛇。也就是说吃掉一条蛇就是吃掉30多条蛇。你们种田人是蛇这类动物的直接受益者,本应主动保护它们,然而你却要伤害它们,良心过得去吗?”
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,那些想讲便宜价,将大蛇买去做美味佳肴的行人都自动散去了。山民脸色红一阵白一阵,显得十分为难,着急,表现出一幅心事重重、犹豫不决的样子。唐老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,随后跟着。来到矿区农贸市场,有好几个职工饶有兴趣地上前问价,都被唐老师善意地说服劝阻了。
两个多小时过去了,时间已是下午5点过,山民手中那条大花蛇还没脱手,他焦急得直冒冷汗。这时他上前跟唐老师拉开了话:
“并不是我要捉蛇来卖钱,只是昨天晚上梦见一大花蛇缠身,险些整死了我。今天早上我到田坎上,怎么它都不走,我就把它捉来了。”
唐老师说道:“你这老哥相信梦?那么,我就来给你解解梦吧。龙是神话了的蛇。蛇者、龙也。因此,蛇自古就是中国人崇拜的吉祥之物。梦中大蛇缠身,乃大喜临门,蛇进你田撵不走,乃是财撵不走的好兆头。你今年种庄稼一定会风调雨顺,大获丰收,财进家门。你怎能把蛇捉来卖掉,让人剥皮、取胆、食其肉呢?”
唐老师几番话把山民说得心服口服:“说得在理,说得在理,我听你的,去放了这蛇。”
透过这些语辞,唐老师的说服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:
一、喻之以利,晓之以害。做说服工作的时候,向对方指出其行为的害处与不那么做的益处,是很具有力度的。尤其是山民,“小农民”思想意识严重,也就是他们很在乎“得”与“失”的直接与自己的切映相关的问题,与之有利的,当然要“努力争取”;与之有害的,也必定“极力摆脱”。那么,针对这种心理,就应该以山民的“自私思想”着手,进行劝导和说服。唐老师深谙此道。蛇是老鼠的天敌,有益于人类,定下说服的基调。他替山民算了几笔帐:“……象这样大的蛇一年至少说也要吃掉200多只老鼠。一只老鼠一年至少要吃掉20斤粮食,现在你卖了它最多能得40元钱,但秋后却会因为鼠害而少收数千斤粮食。这个帐划算吗?这是一笔,即“200020等于多少”?况且,“目前正是蛇的繁殖季节,一只雌蛇与雄蛇交配后,可产30多个卵,每个卵孵出来就是一条蛇。现在,你卖了这条大母蛇,让人吃掉,就是吃掉30多条蛇。”这又是递升一层,即“20002030等于多少?”其实,按照蛇产蛋,蛋孵蛇的“连续发展”关系,那数目就更令人咋舌了!这么大的损失,对于以庄稼为职业,以庄稼养命的山民来说,难道不“利害相连”吗?
当山民误于迷信恶梦时,唐老师又反解其梦,以吉利诱之,“龙是神化了的蛇,蛇者,龙也。因此,蛇自古就是中国人崇拜的吉祥之物。梦中大蛇缠身,乃大喜临门,蛇进你田撵不走,乃是财撵不走的好兆头。你今年种庄稼一定会风调雨顺,大获丰收,财进家门。”对于认知境界较低的山民,无论你如何说明梦是假的,不可信,他都会执意坚持。在这种情况下,最恰切的说服方法是,也站在山民一样的“低层次”上看问题,按照山民的“理儿”反解梦意,“你这老哥相信梦么?那么,我就来给你解释梦吧”。在求同的基础上说服山民,其心理就没了抵抗情绪,如此以“迷信”说服“迷信”,对方虽然毫不怀疑。为图个吉利之“利”,山民能卖掉蛇吗?
二、唤发良心,明之以理。就笔者拙见,任何人都有良心意识,从伦理抑或道德的观念上去引发对方唤起良心,说明道理,其“攻心”力度是无与伦比的。因为人心都能被软化。这实质上是情的轰击,是激情中赋于一定的理性因素,即“良心”,即“良心的道理”。并且,从某种意义上讲,农民更有良心,即通常说的“不能坏天良”。违背“良心”的事,他们一般是不会做的。站在“良心”的立场上去说服山民,他显然“不能坏天良”。—卖了,良心就过不去!
唐老师帮山民算了几笔切映相关的帐。使之真正认识到“蛇是老鼠的天敌,有益于人类”,是庄稼的好朋友。在这些“事实”与“明帐”面前,唤发良知,“你们种田人是蛇这类动物中的直接受益者,本应主动保护它们,然而你却要伤害它们,良心过得去吗?”
真正唤起良心意识的,效果更好的是后面以解梦意。尽把话往好处说,字字句句都是吉祥之话,都是直接与山民利益相关的话,在此基础上,语出“你怎能把蛇捉来卖掉,让剥皮,取胆,食其肉呢?”让山民心灵震撼,被说得心服口服。
三、随变而变,灵活应对。说服工作是不能背下辞句的,因为在说服的过程中,对方可能随时都在变换角度,或逃或避摆脱。说服的情形是复杂的,当对方—“转位”,就应立即重新确定“突击口”,即说服切入的角度要随对方变化而作相应变化,有的放矢。当然不能离开对方的一定常规,要坚守自己的阵地,在主旨导向下换个角度向对方“开炮”。唐老师就很善于调整对方思路与论断的轨迹,应随而变。
前面几番言语已初见其效了。如果不是缘于“迷信”,肯定就有“我去放了这蛇”。由此可见,“迷信”梦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,是另一个角度了。文中山民的文化素质不高,对于启发他未必懂得起,要叫山民别“迷信”更是不可能。在这种情形之下,只有就“梦”论“梦”,将梦就梦,美化恶梦,作“有利”于山民的解释。
人都有“需要”的心理,“需要”实际上“利”于“益”的需要,和对“弊”和“害”的“不需要”。为了让别人“利”,让别人“不害”,而要求别人怎么做,别人一定会乖乖地顺从,因为他得考虑“后果”啊。但是也有不同的利与害,从不同角度上去认识的话。说服中,对方移了“位”了,我方要灵活应变,也要相应的“转位”。—--从另一个角度去说服,让他在“另一个角度”上的理由也被驳倒、征服。从而使说服过程形成一个网络,前后贯通,浑然一体,形成合力,加大力度。“因此,说得在理,说得在理,我听你的,去放了这蛇。”一语,必然!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